当前位置: 首页 > 医疗版 > 疾病专题 > 内分泌科 > 下丘脑-垂体疾病 > 骨质疏松症
编号:13675703
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临床相关研究进展(1)
http://www.100md.com 2014年6月25日 《中外医疗》 201418
     [摘要] 该文通过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发病机制、治疗药物及手术方式进行简要概述,并就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临床用药情况与不良反应、传统AF内固定术应用局限性、PVP手术与PKP手术应用过程及效果进行深入探讨。

    [关键词] 骨质疏松;椎体骨折;相关研究;进展

    [中图分类号] R687.3 [文献标识码] A [文章编号] 1674-0742(2014)06(c)-0193-02

    骨质疏松症属于常见的骨折疾病,多发于老年群体,其主要分为两类,即原发性骨质疏松与继发性骨质疏松,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相对较高。骨质疏松发病因素主要有绝经期、老龄化、家族病史、体重过低、长期酗酒、运动量少、营养缺乏、吸烟习惯等,其临床症状表现为腰椎疼痛、骨折脆性大、脊椎变性或骨折等,其中椎体骨折是骨质疏松严重性症状,因此受到医学者们的广泛关注,并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,并取得了显著性的研究成果。

    1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发病机制

    骨质疏松症主要是人体骨量有所降低,骨头微结构受到破坏,从而增加了骨头脆性,引发全身性骨折疾病,尤其是椎体骨折,严重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。当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症状时,不仅会丢失骨质,降低骨矿物含量,同时会导致骨骼受损、骨头难以修复、骨小梁中断,骨微结构被损坏,骨头强度大大降低,从而引发椎体骨折症状[1]。通常情况下,当女性患者处于绝经期时,其骨量会明显降低,每年丢失的骨量大约有0.5%~10%,主要是患者绝经之后,雌激素有所降低,而骨吸收功能有所增强,导致骨量快速丢失,从而引发骨质疏松症状。相关研究表明[2],与年轻女性相比,超过60岁女性患者骨小梁间的空隙明显扩大,甚至出现骨小梁丢失现象,使得椎体骨折发生率大大提高 ......
1 2下一页

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,全文长 6627 字符